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剧本,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弗罗蒙和大里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让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都德年轻时认识很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来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年)和《回忆录》多卷。他拥护君主政体,拥护极右的政治主张,但他的友谊和文艺观点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是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的作家纪德辩护;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年),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国在欧洲**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容克”是德语“Junker”的音译,原意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最早是指1525年条顿骑士团建立普鲁士公国后那些靠对外军事征服获得土地的小地主,后来用来称呼一切普鲁士的地主和贵族。
]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阿迈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这部短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儿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阿迈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能理解得十分透彻”,觉得阿迈尔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我都觉得非常容易、非常简单”。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的小说,想必会对每个人的心灵都产生强烈的震撼。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也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得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另一短篇名作。故事描述的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开始,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小说情节安排巧妙,构思新颖独特,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的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和主人公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的假想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风格委婉细腻,语言质朴无华,篇幅短小精悍,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记流水账般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他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亦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与泪水。作者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进行了幽默的嘲讽和温柔的批判,揭露了社会动荡对当地人民的危害,可以说,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在都德作品中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作者对社会的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也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是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相比有些浅薄,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表示同情,反之又近乎悲天悯人。都德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了批判。作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了解他们。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一些独特的东西,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所以,他的作品又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与动人魅力的诙谐一面。
都德年轻时认识很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来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年)和《回忆录》多卷。他拥护君主政体,拥护极右的政治主张,但他的友谊和文艺观点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是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的作家纪德辩护;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年),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国在欧洲**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容克”是德语“Junker”的音译,原意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最早是指1525年条顿骑士团建立普鲁士公国后那些靠对外军事征服获得土地的小地主,后来用来称呼一切普鲁士的地主和贵族。
]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阿迈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这部短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儿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阿迈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能理解得十分透彻”,觉得阿迈尔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我都觉得非常容易、非常简单”。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的小说,想必会对每个人的心灵都产生强烈的震撼。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也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得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另一短篇名作。故事描述的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开始,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小说情节安排巧妙,构思新颖独特,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的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和主人公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的假想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风格委婉细腻,语言质朴无华,篇幅短小精悍,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记流水账般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他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亦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与泪水。作者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进行了幽默的嘲讽和温柔的批判,揭露了社会动荡对当地人民的危害,可以说,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在都德作品中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作者对社会的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也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是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相比有些浅薄,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表示同情,反之又近乎悲天悯人。都德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了批判。作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了解他们。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一些独特的东西,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所以,他的作品又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与动人魅力的诙谐一面。
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