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先听我讲一个有关张天翼的故事。
张天翼,生于1906年9月,逝于1985年4月。
张天翼祖籍在湖南,他的父亲在清朝末年中了举人。在当时那个年代,读书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要当官的,偏偏张天翼的父亲不喜欢当官,却先后当过教员、职员,特别擅长书法,这些都成了他养家的方式。为了谋生,父亲带着一家人,辗转于南京、上海、杭州,张天翼就是在南京出生的。
张天翼的父亲是个很开明的知识分子,是个“诙谐的老人,爱说讽刺话”(张天翼:《我的幼年生活》)。喜欢看进步的书报杂志,思想很前卫,对子女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任凭子女的爱好去发展,给了儿女很大的影响。张天翼从小生活在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里,淘气得很。上学时,功课居然很少有及格的,还经常和同学打架,最喜欢搞恶作剧,看见老师被他惹得生气,就开心得不得了。尽管这么不守学校纪律,学校却没有处分他,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写得一手好字,每当有人到学校参观,张天翼就被叫来当众挥笔写泥金对子——为学校争光,校长老师都高兴,张天翼闯下的祸,就被赦免了。
张天翼虽然有时会跟同学打架,其实和同学们还是很要好的,常常给他们讲故事。有些故事是家里的老保姆、门房讲给他听,第二天上学时,他再讲给同学听的。同学们都爱听,就缠着他问:“后来呢?”“再后来呢?”可是老保姆和门房给张天翼讲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后来”,张天翼就只好编这些“后来”的故事,一来二去,成了编故事的能手。上中学时,张天翼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大都是看些林语堂翻译的作品,也喜欢看当时杂志上刊登的侦探小说,于是就试着自己写小说,投到杂志社去。
张天翼真正开始写作,是1928年,那时他已经是22岁的年轻人了。他写了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在《奔流》杂志上发表后,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几十年间,有很多长、中、短篇小说问世,他也因此成了作家。
但他这个作家有点儿与别的作家不一样,除了写给成人看的小说外,他还给孩子们写小说,本书就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这也和他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分不开。
我说过,张天翼小时候很淘气,他的父母对他的淘气并不太在意,所以直到长大成人,他身上还有着孩子气——当然,长成大人以后的孩子气就不能像小孩子那样爬树上房逮蛐蛐打架了,这时候的孩子气叫作“童心”。他给孩子写作,要像一个孩子那样看世界,描写孩子眼里的世界。但是,既然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是创作,它就不能和我们平常的生活一模一样,吃饭,就讲怎么用筷子,吃了什么菜,怎样用勺子,喝了什么汤;或者睡觉,就讲怎样铺开被子,怎样躺到床上……这样的故事太没有意思了,太没有想象力了。
于是,张天翼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写小说时,就得用上自己的童心,比如《奇怪的地方》,就以小民子的眼光打量他没见过的都市生活;《大林和小林》中,大林和小林的经历,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同时,他还要在故事里告诉小读者,怎样对待生活,怎样学习和认识世界,比如《不动脑筋的故事》,这里面就含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至于是什么道理,小读者们自己去琢磨好啦!
张天翼还是个很风趣、幽默的人,这一点与他的父亲性格很相像。平时,他爱给人讲笑话,讲完了,会随着人一起哈哈大笑。他也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为孩子写故事。后来,他岁数渐渐大了,身体慢慢衰弱了,患了脑血管病,半边身子不能动,不能写作,连说话也不能了。可是,他很有毅力,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写字,而且,即使他不能说话,他依然开朗、乐观,人们常能听见他爽朗的笑声……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我小时候经常听张天翼给我讲故事,那是在每天晚上,吃完晚饭,他和我出去散步时。他领着我,边走边讲,有时候是讲孙悟空的故事,有时候是即时编出来的,比如“小铁的故事”——小铁是个女孩儿,往往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小铁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张天翼讲小铁怎样改正错误,其实说的就是我。现在我长大了,回想起来,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真是个好方法。
告诉你们,张天翼是我的父亲。
张章
2007年初秋
背景色